<< Click to Display Table of Contents >>

 

空間統計分析之變異數的理論模型

 

 

在空間分析的假設之下,相鄰愈近的兩點,在相似或是相關程度上應有較強的關係。反之,若兩點的距離拉大,則其間的相關程度應也會就此降低。而半變異圖(Semivariograms)與共變數(Covariance)理論的發展,均是用量測距離的互相關程度,即是將此觀念透過方程式的轉換將其量化。

 

假設,將變異圖的模型定義為:

 

 

 

其中,var為變異數,為兩相異點,則分別為兩點之值,而兩點間的距離為,若兩點間的距離小時,我們則視其兩點間為相似,亦即指其間的差異較小;而當兩點間的距離拉大,則相似度降低,之值則升高。以下我們可以以一個曲線圖來表示一個典型的半變異圖:

 

 

 

曲線的高度(即曲線始平行伸展之X點坐標所對應之Y值)為Sill值,而Sill值可分為兩部分:碎塊效應(Nugget Effect)與Partial Sill。碎塊效應為位於原點處之不連續線段,乃由測量誤差與微尺度變異量(microscale variation)所組成,但因此兩誤差均有可能為0值,故碎塊效應亦有可能僅為其中一值所構成。而原點至曲線延展至Sill值的這段距離則稱為影響範圍(Range)。

 

共變數(Covariance)的觀念可視為變異圖的另一種表示方式,其方程式可定義如下:

 

 

 

其中,cov為共變數,為兩相異點,則分別為兩點之值,而兩點間的距離為;共變數可以視為一個量測兩點間自相關度的一個尺度,當兩點間距離接近時,我們視兩點為相似,因此它們的共變數值應較大;而當兩點距離較遠時,它們的相似度就會降低直至於0。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圖形中來了解共變數理論的基本假設:

 

 

 

由上圖可知,共變數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,因此我們亦可將之視為一相似度的方程式。

 

Spatial Statistics提供了半變異圖與實驗半變異圖的分析,您可在不同的推估方法(Kriging、Co-Kriging及Indicator-Kriging)下,選擇套用不同的模型(球形、高斯及指數),並可以透過方向的設定來限制您搜尋的範圍,其操作方式將在以下的章節向您介紹。

 

 


©2017 Supergeo Technologies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